實驗 5 溫度計之校正及可溶性物質分子量之測定 Q & A

1 Q:何謂突沸?沸石的功用?
  A:當液體加熱至沸點時,在液體表面的分子可輕易的揮發成為氣相,然而在液體內部的分子則沒有管道可讓其轉為氣相,一旦有一個氣泡出現時,許多分子突然有了管道可讓其轉為氣相,此時爭相揮發進入此一氣泡中,因此使得此一氣泡突然漲大,好像爆炸一般,稱為突沸,實際的現象就是一時靜如止水,下一刻劇烈沸騰,有時會溢出容器之外,這當然不是我們希望發生的現象。因此如果劇烈攪拌或能提供許多的小氣泡,就不會有突沸的問題,沸石的功能就是利用其孔洞,提供一個氣泡產生的位置而已,當然妳又要問為什麼孔洞可以提供一個氣泡產生的位置,讓我們這樣想,微觀來看,總會有些孔洞是倒過來的,因此放置在蒸餾的液體中時其中的空氣跑不出來,當液體沸騰時汽化的液體會一直充填入這樣的孔洞,超出孔洞體積的氣體就會從底部冒出,持續不斷,造成沸石冒泡的效果,不過經過一陣子,孔洞中的空氣會完全被汽化的液體所取代,因此等到冷卻至低於液體的沸點時,孔洞中所有的氣體液化,孔洞會被液體填滿,沸石的功能就消失了,因此實驗課本會提醒妳用過的沸石不能再用,實際上只要有孔洞的材料都可以用作沸石,例如我的實驗室研究生就用碎磚塊做沸石,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。
2 Q:實驗5中所使用之冷浴,水和冰之比例在何時有最好的效果,請問為什麼?
  A:真正重要的是需要好的接觸,如果只用冰塊時,與試管是點的的接觸,不夠緊密,冷浴的效果不好,水和冰之比例其實應不重要。
3 Q:請問過冷現象的成因,原理,為何?如何能夠避免過冷現象產生?
  A:當液體冷卻至其凝固點時本應結晶產生固體,然而結晶如果沒有一個既存的晶格(結晶位置-nucleation site)讓其附著,則較難開始,因此有可能產生過冷的狀態,一旦nucleation產生即晶體出現時,溫度就會回到液相與固相的平衡溫度。你可能較熟悉再結晶,知道有所謂的過飽和狀態存在,這也是因為須經過nucleation這個階段才能產生晶體之故,一顆灰塵或玻璃器璧上的某一尖銳面,只 要長得與晶體的某一個晶面相同,就會被誤以為是其晶格而附著於其上產生晶體,其實長晶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。按此原理,刮刮玻璃內璧,提供可能的晶面,或許能改善。
4 Q: In experiment 5,在問題與討論1中 ,how does the formula get?
  A:這個方程式稱為Clausius-Clapeyron equation,是描述蒸氣壓相對於溫度的變化,通常在普化課程中是放在液相與氣相的部份提及,請你暫時把它當成是一個實驗可觀察到的結果,等學到物化時會對它的導出有所瞭解。
5 Q: 想到相變的問題:相是什麼?為什麼條件足夠下物質就都顯出3(4)相?而不是其它數目?或各不相同?我學過相變是分子們獲得能量而掙脫彼此的束縛.但為何不是分子相距慢慢變遠.而是某程度就"忽然"跳遠?它的機制到底是什麼?
  A:關於第一個問題:雖然氣態、液態與固態是一般最常見的三種狀態,但實際上物質可呈現出更多不同的相。例如有許多的長形或是碟形分子,可以呈現出介於固態與液態間的多種液晶相(liquid crystals): 向列相(Nematic phase)、Smectic A、Smectic C、Cholesteric phase,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的顯示版,如筆記型電腦的LCD,就是利用了物質在這種相所呈現出特殊光電性質,才能達成顯示的功能。除此還有等離子態(plasmas)、非晶固態(amorphous solids)、超導態(superconductors)、超流體(superfluidity)、中子態(neutron states)等多種不同的相。

關於第二個問題:考慮在恆溫的條件下壓縮一氣液。在高溫時壓力與體積的等溫曲線(P-V curve)類似於理想氣體,並無相變出現。在低於臨界溫度的情形,壓力體積變化曲線明顯地偏離理想氣體,並呈現所謂的相變化。如圖所示

其中的AB段是氣態,CD段是液態,BC段是氣液共存,相變化是在BC段間進行。液體在等溫下膨脹,每個分子平均動能等於 3kT/2,因此在整個PV曲線不同的狀態上,僅有平均位能是不同的。從C點液體開始相變,此時壓力為常數,僅體積逐漸變大,分子間的平均距離也隨之逐漸變大,克服分子間的位能所需之能量來自外加之熱量。直到B點相變完成,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比C點大得多,這是這位同學所謂的"忽然"跳遠,但是仔細看BC段的相變,微觀的分子實際上是逐漸變遠的。

6 Q: In experiment 5,step 7,為何要以一秒一次的speed攪拌管內liquid,twice per second or three per second...can effect the record
  A:其實重點是要有好的攪拌,攪的越慢效果越差,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寫學生較不會出錯,當然有人會詬病我們把實驗步驟寫的太詳細了,反而使得學生不會思考,然而當我們寫的靈活一些時,很多學生會做的不好而抱怨,有很多事情是很難取捨的。
7 Q:為何在計算校正曲線時,水的沸點必須以當時大氣壓下所計算出的值代入,而環己烷的凝固點卻可以直接代一大氣壓下的值?
  A:從沸點的定義就應瞭解水的沸點必須視當時大氣壓而定,從很多的工具書中都可以查到水在不同溫度的蒸氣壓。凝固點與大氣壓的關係就不是那麼明顯,不過固體的密度通常較高(想想看水呢?),因此由勒沙特列原理來看,壓力增高時平衡會往體積較小的固體偏動,換言之凝固點會上升,所幸凝固點的變化受壓力的影響較小,要查相關資訊還不見得容易,因此在此實驗中我們忽略其影響。

8

Q: 請問幾個關於簡單蒸餾的問題

1. 在蒸餾的過程中,為何在開始蒸餾的時候,蒸餾瓶中的液體不可以超過蒸餾瓶的三分之二,也不可以少於三分之一呢?
2.為什麼必須在蒸餾瓶中溶液是室溫的時候,才可以添加沸石,再加熱的過程中不可以添加沸石呢?
3.說明50%乙醇蒸餾過程,收集液體積與溫度之關係趨勢,原因為何?

4.有機溶劑的蒸餾為什麼應避免直接以火加熱呢?
5.蒸餾沸點在100度以下使用水冷卻,在100度以上則以空氣冷卻不需要通水,為什麼呢?
6.何謂突沸?

 

A: 關於簡單蒸餾

1. 蒸餾瓶中的液體不可以超過蒸餾瓶的三分之二,是為避免沸騰過度劇烈時蒸餾液直接沖入收集瓶中,此外因為就相對加熱面積而言加熱不易均勻,也容易造成突沸;若使用太大的蒸餾瓶致使溶液少於三分之一,則殘留於瓶底蒸不出來者將過多降低收量,此時應用小一號的瓶子來執行。

 

2. 中途添加沸石因為不知道蒸餾瓶中溶液的溫度,有可能因為溫度已達沸點而發生突沸產生危險。

 

3. 由收集液體積與溫度之關係趨勢,可判別二混合液體可否借由簡單蒸餾達到良好分離成果。

 

4.有機溶劑多沸點低而易燃,當然應避免直接以火加熱,以免加熱過度產生危險。

 

5.物質在蒸餾時要冷凝溫度很高的蒸汽,空氣就有足夠的能力將熱移走,達到冷凝的目的,通水當然效果更好,並非不能用水,水的沸點是100度C,因此用水冷凝時要注意水的流速。

 

6.何謂突沸?
在本系普化實驗教學諮詢網有詳盡說明,請自行參考。

http://www.ch.ntu.edu.tw/~genchem99/lab5.htm

http://www.ch.ntu.edu.tw/~genchem99/qalab.html

 

7. 有關有機化學之相關實驗技能,在化學系圖書室有專門書籍作詳盡解說介紹,如 D. L. Pavia, G. M. Lampman, G. S. Kriz, Jr.  Introduction to Organic Laboratory Techniques, Saunders.  您可查詢參考。